《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4星
前言
📌 我们总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当我们达成心愿时又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我们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然后做出新的决策。这个决策在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但过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做一次调整,不到最后一刻,我们永远不能说现有决策是对的。
- ⏱ 2025-06-09 18:57:59
📌 从现在起,停止评判。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脆弱的人,学会承认脆弱,要比戴上假装强大的面具更能表现出力量
- ⏱ 2025-06-09 18:58:10
1 爱的本质是被看见
📌 爱的本质是被看见

我们之所以能和
特定的人发展友谊
甚至爱情,往往是
因为被看见的
强烈体验。- ⏱ 2025-06-10 09:31:28
📌 对于“现代独立女性”的刻板印象也无处不在,但我认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独立:从收割粮食到物流运输,从自来水的供应到房屋的建造,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依赖他人。认为人生存于世可以完全独立,那是错误的观念。就像我们需要别人提供饮用水一样,我们也需要别人的陪伴——即使有些人总是试图通过训练来摆脱这种需求。
- ⏱ 2025-06-10 09:32:51
📌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只有婴儿和母亲。”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人类是一种需要连接的生物,连接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更广阔的世界的一部分。这种连接通常是与人的连接,也可以是与想法、环境、物品的连接。
- ⏱ 2025-06-10 09:33:01
📌 一个人在临终之前才会醒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指与他人的关系。
- ⏱ 2025-06-10 09:33:47
真正的归属感不需要你改变自己
📌 当你能轻易地连接所有事物时,你会发现最终你和任何事物都没有连接。我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精力分散,你很难跟上他们的节奏,也很难和他们好好相处,因为你总觉得他们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身上。这就是所谓的狂躁状态,有时狂躁是有益的,对有些人来说,它能激发创造力,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 ⏱ 2025-06-10 09:34:32
📌 在我看来,这位女士是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因为她已经拥有两段最好的关系——和她的孩子、丈夫。她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发现自己很难与人建立连接,就开始找借口。别人邀请她去家里聚餐,她感觉很自卑,于是把这种自然形成的子群体视为“小团体”或“圈子”,认为她们在刻意地互相竞争,想要一分高下。
- ⏱ 2025-06-10 09:37:12
📌 通过分析别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行为,她为自己无法改善人际关系找到了借口。我们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 ⏱ 2025-06-10 09:37:12
📌 她焦虑的点在于,她想为了孩子而不是自己去交朋友。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朋友,有些人只需要和少数几个人相处就够了,这位女士就是典型的例子。
- ⏱ 2025-06-10 09:35:20
为什么有时候建立关系如此艰难
📌 曾经我认为牢不可破的友谊,现在也让我非常失望。同事和朋友看到我现在失业,觉得我没什么价值了,都不再和我联系。我在生活中完全靠自己,人际关系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 ⏱ 2025-06-10 09:36:00
📌 有一种常见的认知陷阱是“非黑即白”。比如我们经常说:没有人会关心别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着想;任何友谊都没有意义。这些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两极分化”,认为人生不是1就是10,不存在2到9之间的任何可能。要辨别哪些说法是“非黑即白”,就看有没有诸如“每个人”“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人”“从来不”这样的表达。这都是你基于过去的经历形成的一种偏执的看法,是一种假设和想象,你需要在了解事情全貌之后进行理性思考,而不能情绪用事。我在其他书里说过,现在再说一遍:不要把熟悉的事物当作真理
- ⏱ 2025-06-10 09:36:27
不确定的情感状态反而令人上瘾
- 📌 回避型依恋的人害怕承诺,一旦需要他做出承诺,他就会开始逃避这段关系。形成这种依恋类型的原因通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体验和家庭环境。在婴儿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婴儿的正当需求被母亲忽视,之后他就会从主动提出需求到不再提出需求,进而疏远母亲。
- ⏱ 2025-06-10 09:37:35
不期待,不假设,不强求
📌 我本以为我们是一辈子的知己,没想到还是败给了时间和距离(或者其他原因)。三年前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给她留言,我发了一长串的话,却没有收到回复,我想也许她正在忙,顾不上看手机,可是没过多久我看到她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动态。一周过去了,她还是没有回复我,我盯着自己发过去的那些文字,突然有种不真实感,对面的那个人,真的是我认识了十几年的好朋友吗?
- ⏱ 2025-06-10 09:38:33
📌 前几天我从大学同学那听说,她嫁给了跟她一起去美国的男朋友,生了一个孩子,后来又回到自己的祖国。发生了这么多的人生大事,她却没有跟我讲过,说明她早就不把我当作朋友了。那次的“不回复”是个转折点,而我还一直残留着希望,希望这一切都是个误会。
- ⏱ 2025-06-10 09:38:48
📌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社交欲望会逐渐减弱,不愿再勉强自己适应别人,每次外出聚会都要做心理建设,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有着过盛的精力,渴望尝试新事物,认识新朋友。年龄大了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老关系、旧习惯,个性也很难再改变,人与人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想要的东西也不一样,很容易就发生分歧,建立关系将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年轻人还能彼此适应,共同成长,维护友谊,而年龄大的人更注重自我,很难形成紧密的依恋(不过也并非不可能)。
- ⏱ 2025-06-10 09:39:11
你以为自己喜欢的类型未必就是你真正喜欢的
📌 我发现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网络交友当作购物,通过滚动鼠标和滑动屏幕来寻找完美的伴侣,就像在寻找一条心仪的牛仔裤。我很遗憾地告诉你,完美伴侣并不存在。建议写信的这位先生试着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接纳更多的“未知”,而不是急于给别人下定义,然后断言自己是否能和她们相处。放下对他人的评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信中浓浓的评判意味),不要把人放在条条框框里。还是我之前说的:你以为自己喜欢的类型未必就是你真正喜欢的。
- ⏱ 2025-06-10 09:39:45
📌 当人们有六种巧克力可供选择时,他们能很快做出决定,并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而当他们有一百种巧克力可供选择时,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自己本来最喜欢的那一种,而是纠结于所有选择,无法做出决定。当他们最终选定其中一种时,满意度要远低于只有六种选择时。施瓦茨还发现,面对选择,有些人是“最大化者”,有些人是“满足者”(“满足”从字面来看就是“满意”加“足够”:一旦找到满意的对象,便觉得已经足够)。
- ⏱ 2025-06-10 09:40:02
听人劝的后果
- 📌 重要的是要记住,前途、外表,都不能定义一个人。人的核心是灵魂。我们更应该看重一个人创造幸福的能力,发展个人兴趣、结交朋友的能力,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比他的履历更能代表他这个人
- ⏱ 2025-06-10 09:40:26
臣服的力量
📌 臣服就是把你的某些方面展示给别人,不去想别人会如何看待。这意味着你要放松戒备,允许自己变得脆弱。
- ⏱ 2025-06-12 10:28:54
📌 臣服是让自己敞开心扉,允许别人影响你和改变你。当你臣服于一场对话时,你不知道它会走向何方,因为你对任何结果都持开放态度。这也意味着允许和接受别人做自己。
- ⏱ 2025-06-12 10:29:16
争论模式1:思考,感受,行动
📌 我感觉她丈夫那扇思考的门是开着的,而行动的门是关着的,感受的门是锁着的。另一方面,这位女士感受的门和行动的门都是开着的,但思考的门是关着的。她和丈夫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她在信里描述的怒气,是他们打开了不同的门导致的。换句话说,是因为两个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 ⏱ 2025-07-03 10:09:05
📌 我们有三种主要的应对方式:
思考、感受和行动。
如果你爱的人正在经历一段困难时期,
不要急着马上解决问题,而是先试着
理解他的应对方式,共情他的感受。- ⏱ 2025-07-03 10:09:20
争论模式2:问题不在于我,而在于你
- 📌 不要说“你真是不可理喻”或“你都不听我说话”,可以换成“我很生气”或“我觉得你没有在听我说话”——你是在讲述自己的感受,并意识到某人没有按照你的意愿去做并不意味着他有什么问题。
- ⏱ 2025-07-03 10:09:34
争论模式4:事实vs感受
- 📌 冲突更多的是关于每个人的感受,而不是事实。这也是我们争论的核心。
- ⏱ 2025-07-03 10:10:50
争论模式5:卡普曼戏剧三角
📌 卡普曼戏剧三角的重点是帮助我们找到冲突的根源,并意识到我们争论的往往不是实际问题,而是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对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的争论最终会演变成激烈的争吵。
- ⏱ 2025-07-03 10:11:15
📌 从这封信可以看到,夫妻俩不停地在三种角色中转换,从拯救者到迫害者再到受害者。丈夫试图说服患抑郁症的妻子寻求专业帮助,从而进入了拯救者的角色。妻子觉得这是对她的逼迫,因此产生防御心理,视丈夫为迫害者,开始指责丈夫。这又让丈夫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是许多人(包括夫妻、家人、朋友等)在意见不合时容易陷入的怪圈。
- ⏱ 2025-07-03 10:11:41
📌 我们的说话方式和我们说的话同样重要
- ⏱ 2025-07-03 10:12:23
📌 此外,当我们过于努力地替别人做出正确决定时,我们就是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当我们为别人做他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时,我们就进入了拯救模式,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孩子,因而产生抵触心理
- ⏱ 2025-07-03 10:12:55
不要害怕结束关系
- 📌 但当一段关系已经不值得挽救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解决冲突,而是应该果断离开。结束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具有破坏性,有可能这是你最好的前进方向(如果你还不习惯结束关系,请考虑一下这种做法)
- ⏱ 2025-07-03 10:14:15
打破“应该思维”
📌 当我们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可能会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而止步不前,觉得如果不做选择,就能避免犯错。但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而且有可能是错误的选择。谁都不是预言大师,不可能提前知道一个选择是否正确。错误和失败都是成长所必需的,在心理治疗中,我们把错误和失败称为“惨烈的学习机会”。
- ⏱ 2025-07-03 10:16:11
📌 我们来看看成功的销售人员是怎样看待失败的——如果每五十通电话中能有一单成交,他们会这样想:失败电话越多,就越接近成交。于是,越到后面他们就会越兴奋,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这就使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 ⏱ 2025-07-03 10:16:57
4 满足感:回归内在本质,找回安心、平静的自己
- 📌 获得更大满足感的秘诀
不是拥有更多,
而是减少渴望。- ⏱ 2025-07-03 10:17:42
谁是你的替罪羊
- 📌 我们不必把侵入性思维当真。
可以观察那些想法,
但不要把它们当成事实,
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满足。- ⏱ 2025-07-03 10:18:54
任何时刻都会成为过去
- 📌 任何时刻都会成为过去
- ⏱ 2025-07-03 1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