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唐朝
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它以空前的开放包容、繁荣的经济文化和强大的国力,深刻塑造了整个东亚世界的格局。
1. 时间轴
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阶段:肇基与鼎盛、转折与中衰、挣扎与残局、最终的崩塌。
- 阶段一:开国至盛唐 (c. 618 - 755)
- 618 年: 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 626-649 年: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开创 “ 贞观之治 “,国家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 690-705 年: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打击旧士族,提拔科举人才。
- 712-756 年: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 “ 开元盛世 “,唐朝国力达到顶峰。
- 阶段二:安史之乱 (755 - 763)
- 755 年: 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史称 “ 安史之乱 “,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决定性转折点。
- 756 年: 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 阶段三:中晚唐的挣扎 (c. 763 - 875)
- 中央: 宦官势力急剧膨胀,掌握军政大权,甚至可以废立皇帝;官僚集团内部爆发 “ 牛李党争 “,内耗严重。
- 地方: 为平定叛乱而设立的 “ 藩镇 “ 尾大不掉,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 经济: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被破坏,改行 “ 两税法 “。
- 阶段四:走向灭亡 (c. 875 - 907)
- 875 年: 黄巢起义爆发,席卷全国,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根基。
- 907 年: 藩镇将领朱温废黜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1.1 深度解析
政治:
- 兴盛之因: 确立并完善了 “ 三省六部制 “,分工明确、互相制衡,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时,大力推行 “ 科举制 “,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为国家吸纳了大量人才,增强了社会流动性与政权合法性。
- 衰败之因: “ 安史之乱 “ 后,为平叛而赋予节度使过大的军政财权,形成了 “ 藩镇割据 “ 的局面。中央权威一落千丈,皇帝的政令不出京城。同时,宦官通过掌控神策军(禁军)而专权,与文官集团的 “ 牛李党争 “ 使得朝政彻底陷入内耗与瘫痪。
经济:
- 兴盛之因: 早期实行 “ 均田制 “(国家授田)与 “ 租庸调制 “(定额税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空前的国际贸易。
- 衰败之因: 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安史之乱后,政府对人口和土地失去控制,被迫改行 “ 两税法 “,以资产为基础征税。这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财政危机,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并承认了地方藩镇的财政独立性。
军事:
- 兴盛之因: 早期采用 “ 府兵制 “,兵农合一,士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国家军费开支小,战斗力强。
- 衰败之因: 随着疆域扩大和战争常态化,府兵制难以为继,转而实行 “ 募兵制 “(职业军人)。这催生了只忠于将领、不忠于朝廷的职业军队,为安禄山这类拥兵自重的边帅创造了条件。这是唐朝由盛转衰最核心的制度诱因。
1.2 扩展信息
- 趣味知识: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城市。其严格的宵禁制度,要求 “ 闭门鼓 “ 后所有人都必须待在家中。
- “ 安史之乱 “ 可以被理解为唐朝的 “9/11” 事件。在此之前,帝国自信、开放、繁荣,似乎坚不可摧;在此之后,帝国的根基被动摇,安全感丧失,整个社会的心态和政治格局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2. 名人
2.1 皇帝
唐朝共历 21 位皇帝(算 2 个无庙号,不算武则天)。
第一阶段:奠基与鼎盛 (618-756) - 帝国的塑造者
序号 | 庙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简要注记 / 核心特点 |
---|---|---|---|---|
1 | 高祖 | 李渊 | 618-626 | 沉稳的开创者。在隋末乱世中夺取天下,奠定唐朝基业与制度。 |
2 | 太宗 | 李世民 | 626-649 | 千古一帝。开创 “ 贞观之治 “,文治武功达于极致,是帝国的典范。 |
3 | 高宗 | 李治 | 649-683 | 疆域的扩张者。在位期间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但后期大权旁落于武后。 |
4 | 中宗 | 李显 | 684 (初次) | 匆匆的过客。即位仅 55 天,即被母亲武则天废黜。 |
5 | 睿宗 | 李旦 | 684-690 (初次) | 谦让的傀儡。作为武则天称帝前的过渡皇帝,有名无实。 |
– | 武后 | 武则天 | 690-705 | 规则的颠覆者。中国唯一女皇帝,改国号为 “ 周 “,史称 “ 武周 “。 |
4 | 中宗 | 李显 | 705-710 (复位) | 懦弱的复辟者。” 神龙政变 “ 后复位,受制于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终被毒杀。 |
6 | 殇帝 | 李重茂 | 710 | 一月的幼皇。被韦后立为傀儡,在位不足一月即被 “ 唐隆政变 “ 废黜。 |
5 | 睿宗 | 李旦 | 710-712 (复位) | 和平的让位者。政变后复位,后将皇位禅让给其子李隆基,得以善终。 |
7 | 玄宗 | 李隆基 | 712-756 | 盛衰的转折点。前期开创 “ 开元盛世 “,后期因耽于享乐引爆 “ 安史之乱 “。 |
第二阶段:动荡与中兴 (756-859) - 帝国的救火队员
序号 | 庙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简要注记 / 核心特点 |
---|---|---|---|---|
8 | 肃宗 | 李亨 | 756-762 | 乱世的继承者。在马嵬驿兵变后于灵武自行即位,主持平叛。 |
9 | 代宗 | 李豫 | 762-779 | 残局的收拾者。结束安史之乱,但以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为代价。 |
10 | 德宗 | 李适 | 779-805 | 失败的改革家。试图削藩反遭重创,推行 “ 两税法 “ 影响深远。 |
11 | 顺宗 | 李诵 | 805 | 短命的革新派。即位后支持 “ 永贞革新 “,在位不足一年即被迫内禅。 |
12 | 宪宗 | 李纯 | 805-820 | 中兴的强人。对藩镇用兵取得重大胜利,使唐朝一度重振,史称 “ 元和中兴 “。 |
13 | 穆宗 | 李恒 | 820-824 | 中兴的终结者。耽于逸乐,其错误的政策导致 “ 元和中兴 “ 成果付诸东流。 |
14 | 敬宗 | 李湛 | 824-827 | 荒唐的少年天子。15 岁即位,沉迷击鞠,在位 3 年被宦官杀害。 |
15 | 文宗 | 李昂 | 827-840 | 有心无力的悲情帝王。意图铲除宦官,发动 “ 甘露之变 “ 失败,反被软禁。 |
16 | 武宗 | 李炎 | 840-846 | 强硬的 “ 灭佛皇帝 “。发动 “ 会昌毁佛 “,对外击败回鹘,是晚唐颇有作为的君主。 |
17 | 宣宗 | 李忱 | 846-859 | 最后的盛景 “ 小太宗 “。勤于政事,使唐朝出现最后的稳定期,史称 “ 大中暂治 “。 |
第三阶段:衰败与终结 (859-907) - 帝国的掘墓人与送葬者
序号 | 庙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简要注记 / 核心特点 |
---|---|---|---|---|
18 | 懿宗 | 李漼 | 859-873 | 奢靡的败家子。挥霍无度,加剧社会矛盾,为黄巢起义埋下伏笔。 |
19 | 僖宗 | 李儇 | 873-888 | 颠沛的球场皇帝。在位期间爆发黄巢起义,大部分时间都在逃亡。 |
20 | 昭宗 | 李晔 | 888-904 | 奋力挣扎的悲剧英雄。倾尽全力试图重振皇权,却在藩镇与宦官的夹缝中被杀害。 |
21 | 哀帝 | 李柷 | 904-907 | 末代的木偶。13 岁被朱温立为傀儡,3 年后被迫禅位,唐朝正式灭亡。 |
2.2 名人
领域 | 人物 | 身份 | 流传至今的 “ 名片 “ |
---|---|---|---|
文坛巨匠 | 李白 | 诗仙 |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的诗豪放不羁,是极致的浪漫与才华的化身。 |
杜甫 | 诗圣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沉郁顿挫,是战乱年代最深刻的记录,被誉为 “ 诗史 “。 | |
白居易 | 诗魔 |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他的诗通俗易懂,流传极广,据说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 | |
王维 | 诗佛 |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他的诗画合一,充满了禅意与宁静之美。 | |
政坛风云 | 魏征 | 贞观名相 |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他是唐太宗的 “ 镜子 “,敢于直言进谏,君臣彼此成就,成为千古佳话。 |
狄仁杰 | 武周名相 | “ 神探狄仁杰 “ 的原型。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更是断案如神的名臣,深受武则天信任,被视为稳定武周朝局的中流砥柱。 | |
姚崇 & 宋璟 | 开元贤相 | “ 开元盛世 “ 的执行官。他们是唐玄宗前期的左膀右臂,通过一系列改革,将唐朝的国力推向了顶峰。 | |
沙场名将 | 郭子仪 | 中兴名将 | 安史之乱的 “ 救火队长 “。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他力挽狂狂澜,平定叛乱,并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在险恶的朝局中得以善终。 |
薛仁贵 | 征东名将 | “ 三箭定天山 “ 的传奇英雄。他的故事被后世演义、戏曲广为传唱,是唐初强大军事实力的一个缩影。 | |
艺术大师 | 吴道子 | 画圣 | “ 吴带当风 “。他的画极富动感和立体感,被誉为 “ 古今第一 “,代表了唐代绘画的最高成就。 |
颜真卿 | 书法家 | “ 颜筋柳骨 “ 的 “ 颜 “。他的书法雄浑、刚健,与其忠烈的人格(在安史之乱中抗敌殉国)合而为一,成为后世书法的楷模。 | |
传奇人物 | 玄奘 | 高僧 | 《西游记》唐僧的历史原型。他孤身一人,历时 17 年远赴天竺(印度)取经,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是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大师。 |
孙思邈 | 药王 | “ 大医精诚 “。他活了 100 多岁(据载),著有《千金方》等医学巨著,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 |
鉴真 | 高僧 | 东渡日本的传法者。六次东渡,双目失明,终将唐朝的佛教、建筑、医药等文化带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3. 政变
- 前期 (约 618-755):皇族内斗与储君危机
- 特征:权力斗争主要局限于李唐皇室内部,以争夺皇位继承权为核心。
- 标志性事件: 玄武门之变 (626 年) - 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
- 中期 (约 755-835):安史之乱后的权力真空与宦官崛起
- 特征:安史之乱摧毁了中央集权,皇帝为求自保,将禁军 “ 神策军 “ 交予宦官,导致宦官集团成为内廷的绝对主宰,可以废立皇帝。
- 标志性事件: 甘露之变 (835 年) - 唐文宗联合朝臣试图铲除宦官势力,计划败露,导致朝臣被大规模屠杀,皇权彻底被宦官架空。
- 后期 (约 835-907):藩镇割据与王朝倾覆
- 特征:宦官虽控制皇帝,但无法掌控全国。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中央在宦官与朝臣的内耗中不断衰弱,最终被强大的藩镇势力吞噬。
- 标志性事件: 朱温篡唐 (907 年) - 节度使朱温先是诛杀所有宦官,再逼迫末代皇帝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唐朝正式灭亡。
3.0 主要政变
- 626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 690 武则天建立武周
- 705 神龙之变,武则天退位,老三上位
- 707 景龙之变,老三太子李重俊杀武三思,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失败
- 710 唐隆政变,老四儿子和姑姑,干掉老三的皇后韦后
- 713 先天政变,老四儿子干掉姑姑太平公主
- 755 气呼呼 安史之乱
- 756 马嵬坡之变
- 835 甘露之变,唐文宗干宦官失败
3.1 原因和影响
- 府兵制 → 募兵制: 前期府兵制下,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队直属中央,难以形成私人武装。后期募兵制下,士兵长期追随固定将领,只知有将,不知有君,为节度使拥兵自重提供了土壤。
- 神策军的设立: 为应对安史之乱,皇帝组建了效忠自己的神策军,却将其指挥权交予最 “ 信赖 “ 的家奴——宦官。这无异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帝国最后的中央武力交给了 “ 内臣 “
- 五代十国的直接诱因: 唐末的藩镇割据和政变常态化,直接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 “ 五代十国 “ 大分裂时期,这是一个武人当国、政权更迭如跑马灯的时代。
- 宋朝的 “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自身就是通过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对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刻骨铭心。因此,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极力削弱武将权力,崇文抑武,” 矫枉过正 “ 地解决了唐朝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军队战斗力孱弱)。
3.2 皇族内部
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源自北周的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其文化底色带有浓厚的鲜卑武力至上传统,对汉族儒家 “ 嫡长子继承制 “ 的敬畏远不如对 “ 强者为王 “ 的信奉。
大戏一:玄武门之变 (626 年)—— 奠定基调的 “ 血色教科书 “
这场政变是唐朝皇族内斗的 “ 原罪 “,是之后所有宫廷阴谋的 “ 第一章 “。
核心人物:
- 主角: 秦王 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次子)
- 对手: 太子 李建成 (长子)、齐王 李元吉 (四子)
- 背景板: 皇帝 唐高祖李渊
冲突根源:功劳与名分的致命错位
- 功高震主: 唐朝的天下,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战功赫赫,手下猛将如云(秦琼、程咬金等),府邸谋士成群(房玄龄、杜如晦等),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 秦王府 “ 政治军事集团。
- 太子猜忌: 作为法理上的继承人,李建成虽然也有战功,但远不及弟弟耀眼。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联合同样嫉妒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不断在父亲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并试图削弱、打压秦王府的势力。
- 皇帝的摇摆: 李渊清楚李世民的才能,但也想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他的犹豫和默许,加剧了儿子们的派系斗争,最终让局势失控。
关键细节:一箭定乾坤的伏击
- 走漏风声: 李建成和李元吉计划在一次宴会上谋害李世民。这个消息被安插在太子府的线人报告给了李世民。
- 孤注一掷: 李世民的谋士们力劝他先发制人,否则就是死路一条。李世民决定放手一搏。
- 玄武门喋血: 公元 626 年 7 月 2 日凌晨,李世民提前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设下埋伏。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按惯例入宫时,伏兵四起。在混乱中,李世民亲手一箭射死了哥哥李建成。随后,李元吉也被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恭杀死。
- 逼宫: 控制了皇宫后,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直接闯入李渊的寝宫,报告了 “ 喜讯 “。面对儿子们的尸体和兵临城下的局面,李渊别无选择。三天后,他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他禅位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深远影响:
玄武门之变用最残忍的方式确立了一个潜规则:在唐朝,皇位不是等来的,而是抢来的。 这为后来的皇子、公主甚至皇后效仿,提供了血淋淋的 “ 成功案例 “。
大戏二:武则天之路 (约 655-705 年)—— 颠覆传统的权力游戏
如果说玄武门之变是兄弟相残,那武则天的崛起则是对整个父权宗法制度的彻底颠覆。她的手段更为阴险、持久且冷酷。
核心人物:
- 主角: 武则天 (唐太宗才人 -> 唐高宗皇后 -> 天后 -> 皇太后 -> 皇帝)
- 牺牲品: 她的儿子 李弘 (太子,疑被毒死)、李贤 (太子,被废后赐死)、李显 & 李旦 (先后被立为皇帝,又被废黜的傀儡)
- 武则天和李治一共有 6 个孩子,分别是长子李弘、长女安定公主、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老小太平公主。
冲突根源:压抑不住的、极致的个人野心
武则天不满足于只当一个皇后或皇太后,她的目标是权力金字塔的顶端——皇帝宝座。任何阻挡她的人,即便是亲生儿子,也必须被清除。关键细节:从 “ 幕后 “ 到 “ 台前 “ 的步步为营
- “ 二圣临朝 “: 借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的机会,武则天开始参与处理朝政,与皇帝并称 “ 二圣 “,逐步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 清除障碍:
- 太子李弘颇有贤能,但与母亲政见不合,后离奇暴毙,史学家多怀疑是武则天所为。
- 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后,因才华出众且对母亲的权力欲有所察觉,被武则天罗织罪名废为庶人,最终派人逼其自杀。
- 傀儡皇帝: 高宗死后,她先立三子李显为帝(唐中宗),不到两个月就找借口废掉,改立四子李旦为帝(唐睿宗)。李旦完全被软禁在宫中,不得参与任何政事,朝廷完全由武则天掌控。
- 恐怖统治与登基: 为了扫清所有李唐宗室和反对派大臣,她启用了酷吏(如来俊臣、周兴),制造了无数冤案,大搞告密和恐怖政治。在彻底清除了所有反对力量后,于 690 年,武则天废掉李旦,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 “ 周 “。
深远影响:
武则天证明了,不仅 “ 兄可以杀弟 “,连 “ 母也可以废子杀子 “,甚至女人也能打破千年传统成为皇帝。这使得唐朝的继承规则变得更加混乱不堪,权力斗争的参与者范围被无限扩大。
大戏三:韦后与太平公主之乱 (705-713 年)—— 权力模仿秀的最后狂欢
这是唐朝前期皇族内斗的终曲,也是一场模仿武则天却画虎类犬的闹剧和悲剧。
核心人物:
- 模仿者 A: 韦后 (唐中宗李显的皇后) 及其女儿 安乐公主。
- 模仿者 B: 太平公主 (武则天的女儿,李显的妹妹)。
- 终结者: 李隆基 (李旦之子,后来的唐玄宗)。
冲突根源:权力真空下的野心大爆发
武则天退位后,被她压抑多年的各路野心家们纷纷登场。韦后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亲女儿,权势熏天,也想效仿母亲,而李氏皇族的新一代精英李隆基则决心要将权力夺回李家男人手中。关键细节:连环政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韦后乱政: 中宗李显复位后,为人懦弱。韦后与安乐公主效仿武则天干预朝政,卖官鬻爵,秽乱宫廷。安乐公主甚至公开要求父亲立她为 “ 皇太女 “(女性皇位继承人)。
- 毒杀亲夫: 710 年,韦后与安乐公主嫌中宗碍事,竟联手将其毒死,立一个年幼的傀儡为帝,准备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
- 唐隆政变: 就在韦后准备登基的前夜,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突袭,率兵冲入宫中,将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全部斩杀。他们拥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复位。
- 姑侄反目: 此时,朝政由睿宗李旦、太子李隆基和功劳巨大的太平公主三方共掌。太平公主看到侄子精明强干,深感威胁,试图废掉太子。一山不容二虎。
- 先天政变: 713 年,李隆基再次先发制人,发动政变,迅速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最终逼其自尽。
深远影响:
李隆基用他爷爷李世民和奶奶武则天的方式,终结了这场持续数十年的皇族内乱。他用绝对的铁腕和两次成功的政变,换来了之后近三十年的 “ 开元盛世 “。然而,这种建立在血腥和阴谋之上的稳定,本身就是脆弱的。
总结:
唐朝前期的皇族内斗,是一部循环上演的悲剧。从玄武门的 “ 兄弟相残 “,到武则天的 “ 母子相疑 “,再到韦后、太平公主的 “ 姑侄相争 “,权力的诱惑一次次压倒了亲情。
这场漫长的内耗,虽然最终由唐玄宗李隆基这位超级玩家终结,但也极大地损耗了李唐皇室的权威和元气。当统治集团自身习惯于用暴力和阴谋来解决问题时,就等于在向全天下宣告: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最强大的暴力才是最终的仲裁者。 这个危险的信号,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藩镇的崛起,埋下了深刻而致命的伏笔。他们赢得了宫廷,却为日后帝国输掉了根基。
3.3 外部政变
唐朝不仅有皇族内部的血腥斗争,更有皇帝与权臣(包括外戚、大臣、宦官)之间一系列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政变。
唐朝的中央权力斗争主要在皇权、外戚后党、朝臣士大夫、宦官集团这四股势力间展开。政变的实质,就是其中一方试图用非正常手段,彻底消灭或压制另一方。
第一幕:拨乱反正——大臣与皇子联合,推翻 “ 女皇 “ 统治
1. 神龙政变 (705 年)
- 核心对阵: 宰相集团 (张柬之、敬晖等) vs. 武则天及其男宠 (张易之、张昌宗)
- 背景与导火索:
- 武则天晚年病重,大权旁落于她宠信的张氏兄弟手中。
- 张氏兄弟恃宠而骄,干预朝政,结党营私,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 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一批忠于李唐的元老大臣,决心趁武则天病危,发动政变,恢复李唐江山。
- 关键过程:
- 张柬之等人联合了控制禁军的左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
- 他们以 “ 张易之兄弟谋反 “ 为由,率领五百羽林军冲入宫中,在武则天寝宫前格杀了张氏兄弟。
- 随后,他们 “ 邀请 “ 皇太子李显监国,并包围了武则天。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和大臣们的逼宫,82 岁的武则天无力回天,被迫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
- 结局与影响:
- 成功。武周王朝结束,唐朝国号恢复,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
- 影响: 这次政变看似是大臣集团的胜利,但政变功臣们很快被复辟后的韦后集团排挤、杀害。它开启了一个 “ 谁有兵权谁就能主导废立 “ 的危险先例,权力洗牌远未结束。
第二幕:乱上加乱——后党与皇族的殊死搏斗
2. 唐隆政变 (710 年)
- 核心对阵: 相王之子李隆基 & 太平公主 vs. 韦后 & 安乐公主
- 背景与导火索:
- 唐中宗李显懦弱,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效仿武则天,把持朝政,卖官鬻爵,甚至想让安乐公主当 “ 皇太女 “。
- 公元 710 年,韦后与安乐公主嫌中宗碍事,竟联手将其毒杀。她们立了一个年幼的傀儡皇帝,准备临朝称制,重演武则天的故事。
- 关键过程:
- 在韦后即将登基的前夜,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李旦的儿子)与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
- 李隆基亲自率领亲信和禁军发动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皇宫,将正在庆祝的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全部斩杀。
- 结局与影响:
- 成功。李隆基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 影响: 这次政变清除了韦后集团,但造就了两个新的权力中心:太子李隆基和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太平公主。一场新的、更激烈的斗争即将上演。
3. 先天政变 (713 年)
- 核心对阵: 皇太子李隆基 vs. 太平公主
- 背景与导火索:
- 唐睿宗李旦在位,但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太平公主的人,她权势熏天,与太子李隆基形成尖锐对立。
- 太平公主多次试图废掉太子,计划发动政变,除掉李隆基。
- 关键过程:
- 李隆基得到密报,决定再次先发制人。
- 他果断采取行动,迅速逮捕并处决了太平公主的数名核心党羽宰相。
- 军队被他牢牢控制,太平公主见大势已去,逃入山中,最后被赐死家中。
- 结局与影响:
- 彻底成功。李隆基清除了所有政治对手,父亲睿宗完全让权。他登基为帝,是为唐玄宗,开启了长达近三十年的 “ 开元盛世 “。
- 影响: 结束了自武则天以来长达数十年的宫廷内乱和政变循环,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但也再次证明了 “ 铁腕和暴力是解决权力争端的最终途径 “。
第三幕:乾坤倒转——皇权倾覆于军人与宦官之手
4. 马嵬坡之变 (756 年)
- 核心对阵: 禁军将士 & 皇太子李亨 vs. 宰相杨国忠 & 杨贵妃
- 背景与导火索:
-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
- 在逃亡至马嵬坡时,护驾的禁军饥肠辘辘、士气低落,他们将战乱的罪责全部归咎于宰相杨国忠(杨贵妃的堂兄)和杨贵妃。
- 关键过程:
- 这不是一次精密策划的政变,而是一场哗变。禁军将士包围驿站,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 随后,他们不肯前行,要求皇帝处死杨贵妃以谢天下。在太子李亨和宦官高力士的默许下,无助的唐玄宗只能赐杨贵妃自尽。
- 结局与影响:
- 成功(对太子而言)。皇权受到致命打击,皇帝的威严荡然无存。
- 影响: 此后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宣布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是一次不流血的政治政变。从此,宦官(如李辅国)因拥立之功开始掌握军权,藩镇节度使因平乱之功开始坐大,皇权开始被这两股势力架空。
5. 甘露之变 (835 年)
- 核心对阵: 唐文宗 & 朝臣 (李训、郑注) vs. 宦官集团 (仇士良等)
- 背景与导火索:
- 晚唐时期,宦官掌控了神策军(最精锐的禁军),掌握皇帝的废立和生杀大权,是事实上的 “ 太上皇 “。
- 唐文宗不甘做傀儡,与宰相李训、大臣郑注密谋,企图一举铲除宦官势力。
- 关键过程:
- 计划是:谎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 “ 甘露 “(祥瑞之兆),引诱所有宦官前去观看,然后关闭大门,用预先埋伏的士兵将其全部诛杀。
- 然而,宦官首领仇士良在现场发现埋伏的士兵神色有异,一阵风吹动帷幕更暴露了伏兵。仇士良等人惊觉有诈,立刻挟持着唐文宗冲回内殿。
- 结局与影响:
- 惨败。宦官集团发动了血腥报复,派出神策军大肆搜捕屠杀朝臣,数千人遇害,宰相和策划者被灭族,史称 “ 甘露之变 “。
- 影响: 这是皇帝和士大夫集团向宦官发起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反击。失败后,宦官的权力达到顶峰,皇帝彻底沦为囚徒和工具,朝政完全由宦官掌控,直到唐朝灭亡。
最终幕:终极清算——军阀对所有势力的毁灭性打击
6. 白马驿之祸 & 朱温篡唐 (904-907 年)
- 核心对阵: 节度使朱温 vs. 唐朝最后的士大夫 & 唐朝皇室
- 背景: 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实权掌握在各大节度使手中。朱温是最强大的一个,他已杀尽宦官,控制了皇帝。
- 关键过程:
- 屠戮朝臣: 朱温认为士大夫阶层仍有潜在威胁,采纳建议,将宰相裴枢等三十多名高级官员骗到白马驿,全部杀死并投入黄河,彻底摧毁了唐朝的文官集团。
- 弑君篡位: 先是杀了唐昭宗,立其子李柷为帝(唐哀帝)。不到三年,便逼迫哀帝禅让,自己登基,建立后梁。不久后,又将哀帝毒死。
- 结局与影响: 唐朝正式灭亡。由 “ 节度使 “ 这头 “ 权力怪兽 “ 发动的最终政变,吞噬了皇权、士大夫、宦官等所有旧势力,开启了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4. 提问问题
节度使为什么能造反
- 可以把唐朝的节度使想象成一位被派往边疆分公司的 “ 超高权限大区总裁 “。起初他的任务很单纯——保卫边疆,但后来,他不仅控制了分公司的保安队,还接管了财务和人事,最后直接宣布分公司独立上市,并且反向收购了总公司。
- 节度使之所以能从 “ 守护者 “ 黑化为 “ 掘墓人 “,是因为历史的车轮,将三项最核心的权力——军权、财权、人事权——集于其一身,形成了一个水泼不进、针插不入的独立王国。
- 募兵制的士兵是职业军人,他们长期跟随一位将领,吃他的饭,领他的饷。久而久之,士兵的忠诚对象从遥远的皇帝,转移到了朝夕相处的直接长官身上。节度使的军队,成了事实上的 “ 私家军 “。
- 安史之乱摧毁了中央财税体系。为了让节度使有能力维持军队、对抗叛乱,朝廷被迫默许甚至授权他们就地征税。
- 节度使不再满足于当 “ 土皇帝 “。最强大的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先是消灭了京城的宦官势力,然后控制了皇帝,最后在 907 年逼迫唐哀帝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后梁。唐朝,这个曾经伟大的帝国,最终被自己创造的节度使制度所吞噬。
什么是宦官,和明朝的司礼监有什么区别
- 宦官,俗称 “ 太监 “,是指古代宫廷中被阉割后服务的男性。他们最初的职责是照料后宫嫔妃和皇帝的起居,本质上是皇帝的 “ 家奴 “。
- 他们的权力并非来自任何法律或制度,而是源于与皇帝的【物理距离】和【情感信任】。因为他们被阉割,无法组建家庭、延续后代,理论上没有外戚或朝臣那种建立自己家族势力的野心,因此被皇帝视为最 “ 可靠 “ 的贴身仆人。这种近距离接触,使得他们能够影响皇帝的决策,传递或截断信息,成为权力的 “ 二传手 “。
- 唐朝宦官的权力是 “ 不合法 “ 的暴力篡夺,核心是枪(军权);而明朝司礼监的权力是在皇帝默许下形成的制度化权力,核心是笔(行政审批权)。前者是赤裸裸的物理控制,后者是更精巧的系统性架空。
唐朝主要是皇帝和宦官和藩镇的冲突吗?
-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主要矛盾并非来自于宦官或藩镇,而是皇族内部的厮杀。安史之乱是 “ 潘多拉魔盒 “,它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权力结构。
- 皇帝 vs 宦官: 这是宫廷内的斗争。皇帝想夺回权力,宦官想保住对皇帝的控制权。这场斗争的高潮就是 “ 甘露之变 “,以皇帝的惨败告终。
- 中央(皇帝 + 宦官) vs 藩镇: 这是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央政府(此时由皇帝和掌权的宦官共同代表)试图削弱地方节度使,但往往力不从心。时而对抗(发兵征讨),时而妥协(予以承认)。
- 宦官 vs 藩镇: 这是一场 “ 权臣 “ 之间的暗战。两者都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有时,藩镇会以 “ 清君侧 “ 为名讨伐宦官;有时,他们又会贿赂当权宦官,以求得节度使职位的合法任命。
- 朝臣士大夫:以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朝臣)。他们是帝国的合法管理者,却往往缺乏独立的军事或暴力支持。他们时而与皇帝联合对抗宦官(如甘露之变),时而自己内部陷入党派斗争(如著名的 “ 牛李党争 “),被宦官利用。他们是这个棋局中最 “ 正统 “ 但最无力的玩家,经常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殇帝和哀帝可以被成为皇帝吗
- 殇帝和哀帝没有正式庙号。
- 唐殇帝 (李重茂):他是一个少年,由野心勃勃的韦后扶上皇位,目的是为了让她自己能够临朝称制。他在位仅一个多月,就被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和叔叔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联手发动的政变所废黜。
- 唐哀帝 (李柷):他是一个孩童,是权臣朱温(后来的后梁太祖)为了篡位而立的傀儡。他作为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最终被迫将皇位 “ 禅让 “ 给朱温,随后被朱温杀害。唐朝也随之正式灭亡。
武则天一共几个孩子,各自的命运
武则天以牺牲几乎全部子女的政治前途(和部分生命)为代价,换取了 15 年的皇帝生涯。她死后,权力最终又回归到幸存的儿子和孙子手中,完成了一个悲剧性的轮回。
武则天的六位子女(四子二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长女(安定思公主)、次女太平公主。
- 权力中心 (The Power Core): 武则天。她是一切关系的起点与终点。
- 父权象征 (The Patriarch): 唐高宗李治。他的健康状况与对武则天的纵容,是权力天平倾斜的关键。
- 长女(安定思公主)
- 主流指控 (来自《资治通鉴》): 经典的 “ 昭仪扼女 “ 说。武则天在探望女儿的唐高宗离开后,亲手将其闷死,然后嫁祸给没有子嗣的王皇后。这成为她废后、上位的关键一步。
- 长子:李弘
- 猝死于合璧宫,官方记载为肺结核(痨瘵)病发。
- 谋杀论 (来自《新唐书》等): 认为武则天视其为权力障碍,故下毒除去。李弘死后被追谥为 “ 孝敬皇帝 “,规格极高,也被解读为唐高宗对其非正常死亡的哀悼和对武则天的无声抗议。
- 病死论 (来自《旧唐书》): 认为李弘素体多病,因国事操劳而病逝。
- 他的两个异母姐姐(萧淑妃所生)因母亲获罪而被幽禁宫中,年过三十仍未出嫁。李弘于心不忍,上书请求父亲允许她们出嫁。此事触怒了武则天,但赢得了时人赞誉。
- 次子:李贤
- 于流放地巴州(今四川巴中)被酷吏丘神勣逼迫自杀。
- 过程: 李贤才华出众,但也因此更具威胁。武则天以 “ 谋逆 “ 罪名将其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后又派心腹丘神勣前往,” 名为保护,实为监控处决 “。丘神勣逼迫李贤在住所内自尽。
- 且身世传闻(传言为武后韩国夫人所生)使其处境微妙。
- 这是六人中,武则天政治谋杀意图最明显、证据链最完整的一例。
-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 三子:李显
- 性格软弱,缺乏政治手腕,一生被母亲、妻子、女儿轮番操控。
- 四子:李旦
- 两度让位: 第一次让给母亲武则天,使自己从傀儡皇帝变为皇嗣,保全性命;第二次禅位给儿子李隆基,主动让贤,避免了父子相争的悲剧,并成就了 “ 开元盛世 “。
- 李旦于 716 年病逝,享年 55 岁,是武则天子女(除早夭者)中最长寿的。他成功地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隆基,并作为太上皇安度晚年。
- 次女:太平公主
- 因图谋政变,事败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家中。
- 在李旦复位后,她权势达到顶峰,” 所欲必得,宰相七人,五出其门 “,几乎成为 “ 无冕女皇 “。
- 武则天晚年,她是其重要政治伙伴。武则天死后,她成为朝中一极,与侄子李隆基展开激烈权斗。
5. 记忆点
- 唐朝建立 618,21 个帝王 (不算武则天,算两个没有庙号的皇帝)
- 626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 690 武则天建立武周
- 705 神龙之变,武则天退位,老三上位
- 755 气呼呼 安史之乱
- 875 别气我 黄巢起义
- 907 酒临期,帝国风雨飘摇
- 后面是南唐后主,也就是五代十国。宋太宗赵光义强幸小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