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基础

1. 论证的识别

  • 当一个人提出了一个 “ 结论 “,并且给出了至少一个 “ 前提 “ 来支持它时,一个 “ 论证 “ (Argument) 就诞生了。
    • 前提 1: 这部电影的视觉特效很逼真。
    • 前提 2: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充满了反转。
    • 结论: 所以,这部电影很棒。
  • 只要一个人试图用一些理由(前提)去支撑一个观点(结论),无论这些理由多么荒谬、多么不相干、多么错误,它在结构上已经是一个论证了。
    • 识别铁律: 先判断 “ 是不是 “ 论证,再判断 “ 好不好 “。一个坏论证,它首先也得是个论证。
    • 什么是论证? = 前提 + 结论 (一个支持,一个被支持)
  • 评估一个论证核心工具
    • 相关性 (Relevance): 前提跟结论有关系吗?
    • 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我们有理由相信前提是真的(或合理的)吗?
    • 充足性 (Good Grounds / Sufficiency)

1.1 有效性与可靠性

  • 有效 (Valid) = 结构正确 (如果前提为真 -> 结论必为真)
  • 可靠 (Sound) = 结构正确 + 前提为真
  • 一个论证可以是有效的,但不可靠。但一个可靠的论证,必须是有效的。这是我们评价一个演绎论证的终极标准。
  • 在生活中,很多听起来 “ 有道理 “ 的谬论,其实都只是有效的、但不可靠的论证。它们逻辑上能自洽,但起点就是错的。学会区分这两者,你就拥有了辨别它们火眼金睛!

1.2 三段论

  • 一个标准的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
  • 大前提 (Major Premise): 一个普遍性的陈述,通常包含结论的 “ 谓项 “。(例如:” 凡是人,都会死。”)
  • 小前提 (Minor Premise): 一个具体性的陈述,通常包含结论的 “ 主项 “。(例如:” 苏格拉底是人。”)
  • 结论 (Conclusion): 由两个前提逻辑推导出的结果。(例如:” 苏格拉底会死。”)
  • 为了更精确地分析它,逻辑学家们给其中的关键概念起了名字,就像生物学家给骨骼命名一样:
    • 主项 (S): 结论中的主语。在我们的例子里是 “ 苏格拉底 “。
    • 谓项 (P): 结论中的谓语。在我们的例子里是 “ 会死(的东西)”。
    • 中项 (M): 在两个前提中都出现,但不在结论中出现,负责 “ 牵线搭桥 “ 的那个概念。在我们的例子里是 “ 人 “。
  • 现在我们用代号把上面的例子 “ 翻译 “ 一下:
    • 大前提: 所有的 M 都是 P。 (凡是人 (M),都会死 (P)。)
    • 小前提: S 是 M。 (苏格拉底 (S) 是人 (M)。)
    • 结论: 所以,S 是 P。 (所以,苏格拉底 (S)会死 (P)。)
    • 看到了吗?中项 “M”(人) 就像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它把 “ 苏格拉底 (S)” 和 “ 会死 (P)” 这两个原本孤立的概念完美地连接了起来。一旦桥梁搭建成功,从 S 到 P 的通路就打通了。这就是三段论的魔力所在。
  • 如何寻找主项和谓项
    • 锁定结论,找到 S 和 P。
      • 主项 (Subject, S): 句子的主语,也就是我们在谈论的那个 对象 。这里是 “ 海豚 “。
      • 谓项 (Predicate, P): 用来描述主语的那个 属性或类别 。这里是 “ 需要呼吸(的东西) “。
    • 第二步:寻找信使,揪出 M。
    • 中项 (Middle Term, M): 它是在两个 前提 中都出现,但在 结论 中神秘消失的那个 “ 中间人 “ 或 “ 信使 “。它的任务就是把 S 和 P 连接起来,任务完成后就功成身退。
  • 怎么分清楚大前提和小前提
    • 大前提 (Major Premise): 包含 谓项 (P) 的那个前提。
    • 小前提 (Minor Premise): 包含 主项 (S) 的那个前提。
  • 中项不周延谬误
    • 想象一个巨大的房间,名字叫 “ 有四条腿的东西 (M)”。
    • 大前提说:” 狗 (P)” 这个群体,全体都在这个 “ 四条腿 “ 的大房间里。
    • 小前提说:” 我的桌子 (S)” 这个东西,也在这个 “ 四条腿 “ 的大房间里。
    • 但是,两个群体/东西碰巧在同一个大房间里,能证明它们就是同一个东西吗?完全不能!狗占了房间的一个角落,桌子占了另一个角落,它们之间可能毫无关系。
    • 这座逻辑之桥之所以断裂,是因为 中项 M” 有四条腿 “ 没有一次是涵盖其全部外延的 。换句话说,前提从没有谈及 “ 所有四条腿的东西 “。它只是把 “ 狗 “ 和 “ 桌子 “ 都归入了 “ 四条腿 “ 这个过于宽泛的集合里,却没有建立起 “ 狗 “ 和 “ 桌子 “ 之间的必然联系。
    • 这个经典的逻辑谬误,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 “ 中项不周延谬误 “(The Fallacy of the Undistributed Middle)。当你发现一个论证的中项两次都只是作为一个属性、而没有一次是被 “ 所有 “ 所修饰时,就要亮起警灯了!

1.3 肯定后件谬误

  • 前提 1: 如果 P,那么 Q。(如果天下雨 P,那么地会湿 Q)
  • 前提 2: Q 成立。(地是湿的 Q)
  • 【错误结论】: 所以,P 成立。(所以,天曾下过雨 P)

2.逻辑错误

  • 红鲱鱼谬误(转移话题)
    • “ 转移话题 “(Red Herring Fallacy,或称 “ 红鲱鱼谬误 “)。她巧妙地(或无意地)将讨论的焦点从 “ 电影本身好不好 “,转移到了 “ 我在电影院的整体经历爽不爽 “ 上。
    • 这个名字据说源于过去训练猎犬时,人们会用烟熏过的鲱鱼(气味浓烈)在路上拖拽,以此来干扰猎犬,考验它们能否不受干扰地继续追踪目标。在辩论中,” 红鲱鱼 “ 就是指那些被抛出来用以转移注意力、与主题无关的论据。
  • 人身攻击(对人不对事)
    • 这种 “ 对人不对事 “ 的逻辑错误,就是我们在谬误地图上要探索的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一个著名谬误。
    • 当一个人不去正面回应对方的论证,而是通过攻击、侮辱、或揭露对方的品格、动机、背景、处境等方式,来试图贬低其论点,这就犯了 “ 人身攻击 “ 谬误。
    • 诉诸虚伪(子类型)
      • 它的逻辑是:” 因为你自己也做不到,所以你的观点是错的。” 这在网络辩论中简直是泛滥成灾。
  • 稻草人谬误(X->Y)
    • 同事 A: “ 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入一个项目审批的新流程,这样可以更好地追踪项目进展,避免资源浪费。”
    • 同事 B: (立刻反驳)” 我不同意!你的意思就是要给所有项目都增加一大堆繁文缛节,让我们把时间都浪费在填无穷无尽的表格上,什么事都干不了。这是在拖慢整个公司的效率!”
    • 看到问题了吗?同事 B 没有攻击 A 的真实想法,而是偷偷地把 A 的观点替换成了一个更极端、更荒谬、更容易被攻击的版本,然后对着这个虚假的版本重拳出击。
    • 通用公式: “ 你主张 X。我就把 X 歪曲成一个极端、荒谬、不堪一击的 Y。然后我来攻击 Y,并宣称我已经推翻了 X。”
    • 这就好比在田野里,你不敢去挑战一个真正的士兵,于是你自己动手扎了一个穿着盔甲的稻草人,然后得意洋洋地一拳把它打倒,并宣称自己战胜了那个士兵。
  • 诉诸群众与诉诸权威
    • 诉诸群众
      • 因为很多人都相信或接受某件事,所以这件事就是对的、好的或真的。
    • 诉诸不当权威谬误
      • 诉诸 “ 合适的 “ 权威,并不是谬误。比如,我们相信医生对病情的诊断,相信工程师对桥梁安全的评估,这是理性和高效的。
      • 化学家(高分子材料领域)去为护肤品背书。他的诺奖光环是真的,但与皮肤科学无关。
      • 该 “ 权威 “ 是否因为收了钱、维护自身地位等原因而发表言论?
  • 预设性谬误
    • “ 他肯定是个不诚实的人,因为他总是撒谎。”
    •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仔细想想,” 不诚实 “ 和 “ 总是撒谎 “ 几乎是同一件事。这句话等于在说 “ 他 A,因为他 A”,这是一种重复,而不是一个有效的论证。一个有效的论证需要提供具体的撒谎事例作为证据。
    • 滑坡谬误
      • 这个链条中的每一步推导都是或然的(有可能发生),但妈妈却把它描述成了必然的(一定会发生)。她预设了一个因果链条的必然性,却没有为这种必然性提供任何证据。允许孩子晚回家一小时,并不等于他的人生就一定会滑向毁灭的深渊。
  • 歧义性谬误
    • 偷换概念谬误
      • 在同一个论证中,一个关键的词语或短语被赋予了多于一种的含义,而论证的有效性却依赖于这个词语的含义始终保持单一。论证者就像一个魔术师,利用词义的转换来误导听众。

3. 确认偏误

  • 确认偏误,是指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偏爱并记住那些能够证实我们既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同时忽视、轻视或扭曲那些与我们信念相悖的信息。
    • 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的大脑雇佣了一个 “ 御用律师 “。这个律师唯一的任务不是寻找真相,而是 不惜一切代价为你已有的观点辩护 。
  • 可得性启发,是指我们倾向于根据一个想法或案例在我们脑海中浮现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其可能性或频率。
    • 换句话说, 我们的大脑将 “ 容易回忆 “ 错误地等同于 “ 频繁发生 “ 或 “ 非常重要 “。
  • 锚定效应,是指我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先获得的那份信息(这份信息就是 “ 锚 “),并以此为基准来调整后续的判断。即使这个初始信息与决策本身毫无关系,它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如果你的餐厅是一家平价的快餐店,一个标价 3888 的菜肴可能会让顾客觉得 “ 太假了 “,反而产生不信任感。但如果你的餐厅本身就有一定的档次,或者你将这个折扣包装成 “ 周年庆限定 “、” 创始人特别推荐 “ 等特殊活动,那么这个锚的可信度就会大大增加,效果也会加倍。
    • 你可以在菜单上,紧挨着你的 “ 招牌豪华海鲜套餐(¥388)” 的上方,放一道极其奢华、几乎没人会点的菜。比如:
      • 至尊帝王蟹海陆盛宴 ………………. ¥ 1888
      • 招牌豪华海鲜套餐 ………………….. ¥ 388
  • 幸存者偏差
    • 幸存者偏差,是指我们过度关注于在某一过程中 “ 幸存 “ 下来的人或事物(成功者、留下来的),而忽略了那些 “ 被淘汰 “ 的(失败者、消失的),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 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几十年前的旧收音机、旧风扇,似乎质量都特别棒。—— 这是因为,那些质量差的早就坏掉、被扔掉了。我们能看到的,本身就是当年那批产品里质量最好的 “ 幸存者 “。
  • 损失厌恶
    • 对人类来说,失去一样东西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痛苦),大约是得到同样东西所带来的正面情绪(快乐)的两倍。
    • 超市里的肉: “ 含 75% 瘦肉 “ 听起来比 “ 含 25% 脂肪 “ 健康得多。前者是收益框架,后者是损失框架。
    • 信用卡手续费: “ 使用信用卡加收 3% 手续费 “ 会让顾客很不爽(损失),但如果说 “ 使用现金可享受 3% 折扣 “ 则会让顾客很开心(收益)。虽然最终价格完全一样。
    • 金融投资: 股民们常常会死抱着亏损的股票不放,期待它 “ 回本 “。因为 “ 卖出 “ 意味着要直面并承认 “ 确定的损失 “,这在心理上太痛苦了。他们宁愿冒着股价继续下跌的风险(风险寻求),也不愿接受这个确定的损失。
    • 营销和心理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有时候,利用人们的恐惧(损失厌恶)比激发他们的希望(获得收益)更有效。

4. 高级思维

  • 贝叶斯思维
  • 黑天鹅
    • “ 黑天鹅 “ 事件提醒我们: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比我们知道的事情,影响可能要大得多。
  • 论证工坊
    • 一个好的论证,它的前提(论据)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 真实性 (Truth): 论据本身是事实或被广泛接受的。比如,机票价格确实有折扣。
    • 相关性 (Relevance): 论据与结论是紧密相关的。比如,去冰岛可以看到独特的火山地貌,这和 “ 去冰岛旅行 “ 这个结论直接相关。
    • 充分性 (Sufficiency): 所有论据加在一起,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倾向于接受你的结论。
  • 决策理论
    • 尽管有 30% 的可能会被淋成落汤鸡,但从数学期望上看, “ 不带伞 “ 是更理性的选择 。
    • 有趣的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生活中可能会下意识地选择 “ 带伞 “。这恰好暴露了我们在 “ 认知魔镜 “ 模块学到的一个重要偏误: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我们对 “ 损失 “(-10 的痛苦)的感受强度,要远远大于对同等 “ 收益 “(+8 的快乐)的感受。为了避免那个最差的结果,我们宁愿接受一个更低的整体期望收益。